400-629-1588


行业新闻

一位90后SNS轻度患者的自白


By admin-2015-11-11

一位90后SNS轻度患者的自白




编者按:


“90后”一般指“90年以后生人”。作为“80后”的派生词,“90后”一词及其指代的年轻人自从在公众视野中开始出现就伴随着争议。SocialBeta 曾在微博做了一个小调查,问:“一说到年轻人,你会想到什么?”粉丝的回答有:青春、叛逆、活力、奋斗、有干劲、脑残、浮躁、嫩、性。跟当初用来形容80后的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90后”这一标签也不能全面地反映这群年轻人的多样性。如今,最早的一批90后逐渐崭露头角,活跃在各自的领域。他们也成为各大媒体、企业主和营销机构迫切想要了解和研究的对象。不过,目前多数关于90后分析文章的写作者大多不是90后,不一定能将他们的成长环境、价值观和互联网使用习惯相联系。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在于,这是一位90后网络原住民纪录的个人社交工具使用历程。诚如作者所言“其实很不爱贴标签”、“只是记录下一个成长在网络兴起年代的90后对于社交网络的真实体验”。SocialBeta刊登的这篇文章,完全保留了原文的行文风格和观点,只求为各位读者了解90后提供更为多元的视角。


写在前面:




其实很不爱贴标签,所以特别明白不想代表和被代表的心情,所以写这篇文章也没有出于想要铁肩担道义代表全世界的宏大目的,只是记录下一个成长在网络兴起年代的90后对于社交网络的真实体验,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犹记高中背的昏天暗地的历史书上:1993年,中国接入第一条网络专线。那一年我出生,8岁第一次接触电脑和网络,9岁拥有第一台电脑,期间渣过网游,混过各种贴吧论坛,追过星,掐过架,可以说懂事以来就被网络深深的影响着,挺早通过网络接触了许多信息,自信于自己还算不错的网感,也算是完全成长在网络中的一代。各个时期的社交网络都用过,而且不意外的成为SNS轻度患者,看着各种社交工具的兴起与衰落,觉得作为漩涡中心的网瘾少年中间力量,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QQ:五星献给我的十年




一直挺自豪的还有八位数字的QQ号。那时候QQ绝对是促进同学感情的纽带,现实生活中半生不熟的同学可以在QQ上整天整天的聊,异地的表姐、朋友的朋友、表姐的朋友,想想觉得莫名其妙有着古怪联系的人意外的因为QQ而有了深刻的connection,再加上当时QQ推出的在线游戏厅和QQ堂之类,以及风靡小学生的会员各种钻和QQ秀,现在想想真的蠢到会去买(笑,但这些东西的的确确组成了当时那代人的集体记忆。那个年纪渴望和同伴人际交往和成为潮流中一员但在现实生活中却碍于少年抹不开面子的心情通过这种社交工具得到很好的满足,QQ作为SNS的元老给那时候还很年轻的我们提供了无限拉近距离的可能,时间,空间和心灵。在每个人的身上,一定有某个极其重要的人生节点被时间打了一个永恒的结,而QQ正是这个结的见证。所以即使各个社交工具起起落落,但是这么多年以来我们之所以没有放弃QQ的理由也是如此,它承载了我们太多私人感情密码,是我们和过去建立联系的通道,所以即使现在我们再也不会热衷QQ秀和充会员了,但是仍然愿意点开那个灰色的头像,忍受着版面越来越大的对话框广告,打下一句好久不见。就好像所有人给哈7(编者注:哈利波特7)五星的理由:五星献给我的十年。


微博:马斯洛需求的最低层




微博和Wi-Fi对于我来说已经是马斯洛需求理论里比基本生存需要更底层东西了。加入微博的原因同样的也是被卷入,而且很恶心但是很有效的手段是它首先在一部分比较有影响力的人中火起来之后,如果你追随着那些名人想去看他们发的内容,你必须首先得自己注册一个账号,然后你作为诱饵又卷入了更多的人,社交网络的病毒式覆盖就是这样成为了可能。而微博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大众窥探名人和获取高质量信息的可能,但是同时他又保护了人们的微妙心理,保持安全距离和不被发现,普通人关注明星鸡汤段子手逗乐八卦哈哈哈,现充可以发吃的发日常发自拍,ACG粉可以刷新番刷游戏刷手办,积极向上的同学可以找到各种有用的学习资源,名人可以卖萌装二和网友互动提升人气(但双Q欠费的明星应该恨死了暴露智商的微博了吧),总是微博凭借着包容性给了多样化一个完美的平台,让所有人在这里都能找到兴趣点和留在微博的理由,(然而自由和多样也有其负面影响,比如谣言和最近网络社会戾气太重)。而无可非议的是发展至今它自身只要做好界面交互和功能,确保稳定性和技术支持,微博的辉煌期还很长。爆炸性新闻,甚至是重大腐败案件,现在大多源自微博,不要小看这个140字的力量,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叙述习惯,而且作为自媒体的代表,无论是社会功能层面还是个人层面已经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微博扎根的意见领袖,具有相当话语权和知识储备综合素质的人群,以及一些近几年兴起的集合高质量内容的优秀的公共号,成为了微博最坚实的智库,作为中心节点不断向外辐射。





况且装逼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谷大(编者注:@谷大白话)说过:有时,装逼带来的快感远远超过嘿咻和嗑药。试想一下,在万众瞩目的场合你装逼成功,赢得雷鸣般的掌声与喝彩,那酸爽,得靠范进他老丈人才能打醒。微博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吹嘘资本来源与平台,而装逼成功带来的自信与快感给你提供了学习的动力。就我个人来说从微博上得到的福利数不胜数,正经人爱听的故事有诸如我通过微博平台@新闻实习生群 找到实习,其中有浙江卫视这样比较官方的机会,对于大二毫无经验的小白来说的的确确是非常的惊喜,还有通过微博找到SocialBeta这个很棒的平台,接触了很多新的信息和有趣的小伙伴,然后通过SocialBeta这个节点再延伸出去获得更多的机会。dots connect,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最初可能起始于不经意间刷到的一条微博,觉得真是把握信息就是把握住了机遇,机会属于刷微博的人(误。其他的比如在网络上交到的志趣相投的机油,甚至是论文的支撑资料和选题,囤感兴趣的歌啦剧啦书啦,数不胜数,况且微博这样一种低门槛低成本让你可以通过最初第一个高质量的号进而链到相关同水准的一连串,从而原先很小的不同最后会形成越来越大的差距,智力鸿沟也会不断加深。很多人跟我说觉得微博没什么意思,但是微博的自由度也造成了不同的打理方式会形成不同功能的首页,有不有趣是你自己说了算的,我们永远不应该因为自己对于工具的不合理的使用方式而去否定这个工具。



微信:既不想被过分打扰,又想得到适当的关心


之前媒介素养课做禁网实验最割舍不下的就是微信(笑。同上,我装上微信的原因也是被”卷入”,而且我一开始特别不明白为什么这玩意儿就一下这么红了。

功能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即时聊天工具,和QQ似乎是功能重叠,也不能像飞信那样和短信互通。我觉得某一个社交工具的兴起,或许没有那么多石破天惊的理由,或许是界面交互做的讨人喜欢,稳定顺手,但只要打开了口子,俘获了在少数的90后人群中的意见领袖,就能在看似已经被其他产品完全占领的市场的死胡同的尽头,开辟了另一个维度的天空,再无路可走时,腾空而起,剩下的所有人一点点被卷入。而被卷入是第一步,真正把这些人留下来的原因才是真正的较量。微信的优点相信很多人深有体会,删繁就简,留下最基本的聊天和群组以及朋友圈功能,交互界面简洁,连接稳定反映快,少即是多。而最匠心独裁的还是其对于用户心理的精准把握与切合,不让他看我朋友圈,分组显示,置顶,准确切中了人际关系中难以言语的微妙心理。



在我看来这些细节真正体现了一个产品前期的深入考察,以及设计师的敏锐度与态度。原先模糊的趋势也一点点被功能捕捉成较为具象的现实呈现在我们眼前,如果说微博给了民众公共话语的空间, 那么微信就给了大家narrow down之后更私密社交圈人际互动和满足窥探欲的可能。微信漂亮的把握住了这个时代的共同心理:人们既不想被过分打扰,又想得到别人的关心。除此之外微信公众号的兴起也十分值得关注,目前应该还算处于上升阶段,这一现象进一步简化了成本,人们甚至都不需要打开浏览器就能获取内容,这也印证了一句话,最好的产品设计师总是把用户设想成全世界最懒的人。之前看到有人分析的很有道理:微信服务号是“行业资源的重组与服务模式颠覆,商业化回报也许只是后续的附属价值而已。而且大家出于妆点、管理自身网络形象的目的,也会初步对于分享内容做出一定的筛选,从而促进推送者追求品质内容的良性循环,毕竟连续推送没营养的内容,信息轰炸下被惯坏的大众品味很快会失去兴趣,而取关你的成本则只是动动手指按一下的事。而对于个人来说,就像经营自身形象一样管理社交网络形象,久而久之别人觉得你是一个很有品B格很高的人,你的分享也就拥有了更大的影响力,这时候即时是推一个软广(不那么LOW的)大家也会乐此不疲的点开。


以上大概就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自以为还算有点网感的90后对于各个时期主流社交网络的拙见,但是作为一个合格的SNS轻度患者,FOMO(Fear of missing out 错失恐惧症 )症候群的一员,我仍然心怀感激,认为SNS真心是人类的馈赠。



清美服务咨询

400 629 1588


北京清美未来广告设计有限公司
北京市经开区荣华南路1号国锐广场B座9层
电话: 400 629 1588
传真: 8610-58694117
京ICP备12041594号-2
www.highestchina.com
人事部: hr@highestchina.com office@highestchina.com
© 2003-2021 highestchina.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