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亿人对标400万人,中国企业能从硅谷身上学到什么?
在昨天(11月08日)的腾讯WE大会上,LinkedIn(领英)联合创始人Reid Hoffmam(里德·霍夫曼)给在场观众贡献了一场高规格的演讲,霍夫曼身上有多重职衔:领英联合创始人和执行主席、Facebook执行人、Airbnb的联合创始人以及PayPal的联合创始人等。在7日晚间,他刚和李开复一起,在清华大学给莘莘学子以及寻求创业指导的创业者们进行了传业授道解惑。
昨日下午第一场即霍夫曼的演讲,他主要从三个维度切入,涵盖中国和硅谷公司的共性、二者各自的特点以及中国能从硅谷身上学习到什么。显然中国和硅谷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霍夫曼开场的一个举例中,中国有14亿人口,而硅谷仅仅有400万人,但是在他列举的全球前15个上市互联网公司中,中国仅占5个,而硅谷则有8个。
我们经常探讨硅谷创新多么多么好,中美互联网公司之间的差异有多大等问题,在中国企业逐渐走向全球之际,或许我们能从这位美国人的口中看到他的美国视角,即在他眼里,中国企业是怎样的,面临怎样的问题,以及他所熟悉的硅谷是怎样的,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这也是我将霍夫曼的演讲从昨天的16位演讲者中单独拎出来成文一篇的初衷。
以下是里德·霍夫曼的演讲全文(经虎嗅编辑、删节):
创新新产品都是网络中的人来实现的,不光是我,所有人都是如此。目前越来越重要的并不只是所谓的你要创业,而且你要把规模做大,你如何打造一个伟大的、改变世界的企业。这也是我们所说的现代企业家所面临的挑战,而网络世界使其更加可行。
这些(见下图)都是代表我们硅谷的创业公司成长为好的公司的图形代表。比如说iOS和watercome,我们知道左边的表格中叫独角兽,意味着你以10亿美元计;右边表格里是龙型的企业,它是我们所说的以100亿美元计的公司,有了这些网络使得这些企业能诞生。我们列出了15个上市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其中5家来自中国(尽管很明显其实还会在中国涌现更多的大互联网公司),其中有8家是来自于硅谷。
我们思考一下在互联网时代,为什么在全球世界上两大区域贡献了世界上排名前15大的互联网公司呢?我们来看一下这些新领域的公司,在榜单上的中国公司有有4家,而有7家来自硅谷、加州。这确实是令人感到震惊的,我们也就知道了这些“龙”都产生于哪里,就产生于这两个区域。
中国和硅谷公司的五个共性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先来看一下两者之间的共性,这种共性能够首先让我们知道超大规模的公司是怎么形成的
首先,它们拥有广大的本土市场,这就意味着企业家首先针对本土开发非常好的、成功的产品,然后再把它做大;
第二,必须要有创业文化,而创业文化的一部分就是愿意承担风险,愿意大胆创新,愿意不断地尝试失败、再尝试,中国和硅谷在这方面都做得非常好;
第三,融资环境,我们可以获得大规模的风险投资,正是因为这一点能够让企业快速迅速地做大,而中国和硅谷在这方面又是做得非常好的;
第四,技术人才,从全球来看中国和硅谷是唯一两个能够拥有大量的技术人才的地方,我们才能有技术去构建大型的公司;
第五,竞争,在中国有很多,在硅谷也是这样,数以千计的初创企业在竞争,所以有很多的并购,他们不断地发生演变;
中国和硅谷的公司,各自的特点或优势有哪些?
最有意思的一点是我们如何开始来看两者的区别,中国和硅谷他们互相都学到了什么?在这里我想谈一点,中国14亿人口而硅谷只有400万人口,所以这就意味着确实这两个区域大型公司形成是有不同的,我觉得这两个区域之间是有不同的优势、不同的游戏规则、不同的积累。
其实我从04年就不断地来到中国,我们先谈谈中国。
首先,有活力,我觉得中国尤其是中国企业家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他们非常有活力、非常积极主动。你知道硅谷的速度是很快的,但中国比硅谷的速度还要快,像小米公司。还有沈博阳是我们领英的负责人,我们把整个的开发团队放到了一个酒店开发产品,这在硅谷是不可能的,中国人速度就能这么快。
第二,中国人很实际、务实,我们知道有很多的中国企业家,他们做了大量的创新,比如说微信,是全球明确有领先地位的通信平台。我觉得关键的一点是非常务实,到底什么最快、最有效能够达到我的目标(就怎么做)。正是这样一种务实的态度,我觉得中国企业家非常独一无二。
第三,在中国具有非常广大的人才池,事实上这非常关键,只有具有足够的人才中国才能做大,可是在硅谷没有这么多的人才,所以团队比较小。但在中国不一样,中国一个创业公司做出了一个好的产品,受到了市场的青睐,他们就开始多个城市快速招募人员,非常非常快这个公司就做起来了。但在硅谷是不可能的。公司在硅谷先不断地成长,之后想拓展其他城市的市场都是很难的,所以我们需要不同技巧的人才。
第四,市场规模,在中国和其它有创业精神的国家,我会经常和当地的企业家会面,他们说我们的企业规模不大也就服务5000万人的市场,我们看到市场的规模太大了,有这么多消费者。我认为量变引起质变,这确实是中国非常好的一点。
最后,在中国业务类型特别多,多种多样、非常地全面,不管是O2O、农业、生物化学等等,在中国的业务形态太多了,我从中国回到硅谷之后就跟硅谷的这些人说,这些是我在中国所看到的好的创业环境,我们应该学习。
我们再来回到硅谷谈一下。几十年前硅谷一直在做创新,我们硅谷的人口有400万。
首先,硅谷成功秘诀之一就是网络,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不光是关系,每一次我们跟硅谷的人谈,不断地把自己介绍给别人,他们主要是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甚至跟竞争对手交流的时候都在做同样的事情,这就是网络的深度效应。
第二,在硅谷有非常深度的技术能力,不光是移动应用,我们知道中国的移动应用非常好,还有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空间探索、生物技术、核能技术等等,它们来自于大学或者是企业的实验室。
第三,硅谷的企业从一出生就有一个全球的视野,几乎所有的这些硅谷的创业公司只要产品一发布都是全球性的,比如说Facebook,其实是专门有一个多语言的应用提供给用户,是支持世界上所有的语言的。
第四,企业的发展,待会儿我会具体谈,我们知道有美团、大众点评合并了,这个有一点不一样,硅谷之所以涌现出非常好的大型的公司,是因为收购制造了大型的战略的机会。我认为在中国、未来的十多年会出现这样的趋势,因为网络的时代这一点非常重要。
最后一点,公司之间的人才流动是非常重要的。我来举一个例子,在硅谷当一家公司开始成长的时候基本上他们是从别的公司把人才招募过来,比如说Facebook、领英开始增长的时候,我们从Google那挖人过来,因为谷歌已经解决过我们成长中的痛苦的问题。
我认为中国和硅谷互相学习是非常好的机会。我觉得中国、硅谷互相学习就能有机会打造更多的巨龙型的公司来为世界带来更好的技术、更好的繁荣。
中国的创业者能从硅谷身上学到什么?
我在斯坦福给人授课,我们把它称为“暴风雪”式的增长,为什么取这样的名字呢?其实这是来自于德语,Blitzscaling,这是二战中发明的,类似于风雷电的速度。我们知道有时候军队类似于供应链,当这个军队长途跋涉到某一个节点的时候就停了,然后再进入下一个链条。而且有的时候你要陆军快速地行动的话就轻装简行,这也是中国和硅谷的创业公司在做的。
我们能从硅谷的创业者们的身上学到什么呢?下面我来介绍人才的部分,我觉得事实上人才是变革性的。我写了一本书叫《联盟》是指我们如何管理公司之间的人才流动,这种人才流动不光是高管人才,还有中层人员和基层员工,他们会在硅谷的多家公司工作,而且是多家好的公司。
不是说好的公司向比较差的公司招聘人才,而是流动的,这是一个学习的网络,它能带来什么呢?比如说桑德伯格打造了Google的edword工作,她说下一步我要做什么?我要去Facebook做COO了。
我们在硅谷做什么?我们要找不同的职位转型,转为个人的公司。这种转轨或说联盟也是我们业务中的组成部分,Facebook也同意、Google他们也同意。要了解谁是可以达成战略联盟的人,这样才能共同地联合起来对这个世界产生影响,这样才能有真正的创新力和创业精神。